◇◇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周作人最后十年所读时贤书   作者:夏河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老一辈学人,在1949年天翻地覆之后,虽然也要 “改造思想”,但他们不少人对时贤的著述,还是颇为隔膜的。这隔膜,来自对 时代的不适应,包括对时代话语方式的不适应,当然,也来自自身学养与认知上 的矜持。   和光同尘,随其流而扬其波,“与时俱进”,对有些人来说,很容易;但对 另一些人来说,难于上青天。   比如知堂周作人,进入新政权时代的中国之后,他很少阅读新时代时贤著作。 他的阅读范围,基本仍限于古代与近代作品、日人著述和欧美著作等。   据知堂日记,看其最后十年所读时贤书及若干评语,很可以窥见知堂阅读趣 味和取舍标准。   顺便说一下,此言最后十年,非指知堂生命中的最后十年(1958-1967), 而是指其日记中的最后十年(1957-1966),约略言之,大而化之,读者朋友见 谅则个。   一、一九五七年度   9--14,上午阅张恨水小说。   10-31,下午阅《李家庄的变迁》。   11-17,上午阅《林海雪原》,至下午了。   11-21,下午阅《夏衍剧作选》。   12--3,下午阅《沈从文小说选》。   12--5,下午阅《沈从文小说选》。   12--6,上午阅《沈从文小说选》。   12--7,下午阅《沈从文小说选》讫。   12-14,上午往街买《废名小说选》一册。   本年度,见知堂阅时人作品共6种。   知堂与沈从文、废名,亦师亦友。早在二、三十年代,知堂就很欣赏二人的 作品。1949年之后,二人都停止了小说创作,那么知堂此次阅读二人旧作,就如 对故人。特别是他能一连几天读看《沈从文小说选》,实在难得,这也说明沈从 文小说在知堂心中地位不低。   二、一九五八年度   1--29,下午得胡冰寄赠《鲁迅研究札记》一册,“尚得要领,书品亦佳”。   3---8,下午阅罗韵孙所寄借之《末代皇帝传奇》,“文笔轻佻而已”。   10-23,下午买小人书,“颇少佳者”,程十发作《画皮》,“亦所见不逮 所闻”。   11-25,得人文社寄《鲁迅全集》(七)与(十)凡二册,第十册系书信选, “颇可观”。   本年度,知堂所阅时人书,无文学作品。所看时人书共4种,皆有评语,或 褒或贬,一言而定,却分量十足。   《末代皇帝传奇》,潘际埛著,通俗文艺出版社1957年6月初版。封面设计 乃黄永玉。1962年7月4日,知堂始收到潘际埛所赠此书。潘际埛是知堂友人,但 知堂并未因此偏爱。   《画皮》,程十发编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3月初版。又有外文出 版社1957年外文版。知堂晚年爱看小人书,据《日记》记载,一次购小人书十几 到二十几册,并不鲜见。知堂看小人书,重视的似乎不是内容,而是绘画。   跟鲁迅有关的著作,包括鲁迅原著和研究著述两类,是知堂晚年很关注的一 类书籍。《鲁迅研究札记》,胡冰著,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1月初版。《鲁迅全 集》第十册,1958年11月人文社初版,为书信卷。该版《鲁迅全集》,首次收入 鲁迅书信,第十册所收之信255封,知堂当是第一次见到,故曰“颇可观”。   三、一九五九年度   4--15,下午徐耀辰来访,借予《杜甫年谱》(1958年12月初版,线装), 系四川文史馆所编,“不甚出色”。   5--14,上午买小人书,有《刘连仁》,“惜画太粗劣耳”。   6---2,头天下午买《武松演义》,2日下午阅毕,系杭州评话,“不甚高明, 大抵仍本《水浒》”。   6--13,下午阅小说《金沙江畔》。   11-16,下午买《鲁迅旧诗笺注》阅之,“尚得要领”。   本年度,读时人书5种,评价4种。   《杜甫年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12月初版,线 装。   《刘连仁》,邵甄改编,尔仁插图,天津美术1959年7月版。又有《刘连仁 重见天日》,陈敏编,王秋插图,辽宁人民1958年8月版。从出版时间上看,知 堂所观,似是后一种。刘连仁,山东人,1944年遭日军绑架,前往日本北海道做 劳工,逃跑之后,穴居十三年,被华侨和日本团体救助返回中国,一度担任高密 县政协委员等职。   《武松演义》,茅赛云、刘操南整理,东海文艺1954年4月初版。   《金沙江畔》,陈靖著,北京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该书“内容提要”谓: “该书充满着红军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红军与人民的关系,反映了红军战士和红军 指挥员的共产主义品质,说明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跟着毛主席走,没有不可克服 的困难。”   《鲁迅旧诗笺注》,张向天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8月初版。   四、一九六零年度   2---9,为松枝买《老舍剧作选》一册,“阅之不甚佳”。   本年度读时贤书,《日记》仅记此一次。   《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1959年9月版。收老舍剧作《龙须沟》《茶馆》 《女店员》《全家福》共4部作品。   《龙须沟》创作于1950年,由北京人艺于翌年搬上舞台,深受欢迎,老舍因 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龙须沟》一度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中 学生的必读篇目。   但代表《老舍》剧作最高成就的,显然是《茶馆》。《茶馆》创作于1956年, 北京人艺首演于1958年。《茶馆》不仅是北京人艺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话剧的 经典之作。   对此,周作人曰“不甚佳”,但不具体解说何以不甚佳——指剧作对新时代、 新政权的宣传意味太过浓厚?以我之见,《茶馆》非仅向新政权示好,实在是写 出了历史的真实、真实的历史;至于《龙须沟》,的确歌颂的调门未免过高,知 堂不甚喜,理固宜然。   需要指出的是,周作人尝为日译本《骆驼祥子》写序言(作于1942年9月, 刊于1943年3月东京新潮社出版社竹中申译《骆驼祥子》),对老舍的语言,还 是相当认可的。   五、一九六二年度   10-24,下午阅《林海雪原》小人书六册。   《林海雪原》小人书一套6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6月初版。曲波原 著,罗兴、王亦秋画。   六、一九六三年度   8---1,阅高伯雨杂著,“其人盖有才气者也”。   8--16,下午阅《胶东纪事》中小说数篇。   10-29,阅《余嘉锡论学杂著》。   11--2,下午得平伯寄《文学评论》一册,内有所作关于十二钗的描写, “系近时难得见之作”。   12-29,下午阅《山区收购站》,骆宾基作,“尚质朴可读”。   高伯雨(1906-1992)是掌故大家,精通文史。余嘉锡(1883—1955)是近 代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余嘉锡论学杂著》是中华书局 1963年1月初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寒舍案头书,有版本多种;《余嘉 锡论学杂著》,亦曾翻读,受益匪浅。惜知堂对余嘉锡未予评价。   知堂亦爱好《红楼梦》者,于弟子俞平伯论《红》,赞许如此,很是难能。   峻青的《胶东纪事》(1959年8月初版)也好,骆宾基的《山区收购站》 (作家出版社1963年10月初版)也好,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知堂不但寓目, 且能读下去,甚或有誉评,也很出人意外。   七、一九六四年度   1--13,上午阅《相声传统作品选》。   2--27,上午开始阅《源氏物语》校记,“发现译文极不成,喜用俗恶成语, 对于平安朝文学的空气似全不了解”。   3---5,略阅《源氏物语》校记,“丰子恺文只是很漂亮,滥用成语,不顾 与原文空气相合与否,此上海派手法也,文洁若予以校正,但恨欠少,其实此译 根本不可用”。   4--10,下午看《源氏物语》校记至十四篇,看毕。“原译文只配写《双珠 凤》说书,以译《源氏》岂不冤苦,但我得了此一役亦大幸也。”   5--18,下午得曹聚仁寄书二部,“《鲁迅评传》甚有特见”,此已为第三 次索取矣。《蒋百里评传》则去岁新作者也。   5--19,上午阅《蒋百里评传》。   6--19,下午阅《鲁迅评传》,“诸人所作以此为特优矣”。   8---8,上午阅《词学铨衡》。   9--16,上午阅《艺苑谈往》,下午阅《白石老人自传》。   10--3,张中行来访,见借《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甚多,可见亦是解 人也”。下午阅《性心理学》附录。   10-13,上午阅《明清笔记谈丛》,谢刚主作也。   10-17,上午阅《文坛点滴》,“颇为翔实”。   周作人对丰子恺所译《源氏物语》,颇为不屑。但玩味其旨,总的来说,当 是言丰子恺未能体会到原著的精神与语言风貌。30年前的1934年,周作人著文谈 及《源氏物语》,尝对英译《源氏物语》“钦佩至甚”,对汉译则充满期待。可 惜包括他自己在内,他认为喜欢翻译日本文学的,如鲁迅、崔万秋、谢六逸、徐 祖正等都未有翻译这部日本文学“最伟大的作品”的想法。则丰子恺先行翻译出 来,我以为,总是有胜于无吧。   对曹聚仁的《鲁迅评传》,知堂老人评价甚高,我亦喜读。那种老友围炉而 谈的风格,是平视的,亲切的,体贴的。不宣传,不强作解人,只是表达自己的 见解。   10月17日所读《文坛点滴》,可能就是《五四文坛点滴》。该书赵聪著,香 港友联出版社1964年6月初版。中有《关于鲁迅》《日记里的鲁迅》《鲁迅与钱 玄同》《鲁迅与周作人》《许广平回忆鲁迅》等文章,想来知堂是看过并认可的。   八、一九六五年度   4---5,上午阅《百花齐放》,“此书只是图尚佳耳”。   5---2,上午阅《明清笔记谈丛》。   12-25,上午阅《蒋畈六十年》,“颇有意思”。   《百花齐放》是郭沫若同志的新诗集,写花100种,每花一诗。刘岘木刻插 图本,是人民日报出版社1959年4月初版,有精、平装两种。诗歌是“知识科普+ 政治宣传”类,故知堂“此书只是图尚佳耳”一语,实乃春秋笔法也。   《明清笔记谈丛》,谢刚主作,去年10月已读过。   《蒋畈六十年》,曹聚仁著,香港创垦出版社1957年3月初版。   九、一九六六年度   5--17,阅《文史哲》中批评《孽海花》文引论八股文中语,谓甚看重八股。 “其人看文章且不懂,深可怜悯。”想致书说明,“看来非是假呆即是真痴,不 值得浪费笔墨”,故当作罢论矣。   5--23,下午偶阅许氏所作回想录,第四章记鲁迅事,意外的述原信中语云, 请以后不要进后边院子里来。关于此事雅不欲谈,乃许氏自愿一再发表,由此一 语略可推测全事矣。“妾妇浅见亦可哀也”。“昔记回想但以不辩解为辞,今知 亦可不必耳”。   6---5,下午阅《人民首都的天桥》。   7---2,下午阅《鲁迅全集》中杂文聊以消遣。   7--15,下午阅《白石老人自传》,“亦自颇佳”。   8--20,上午阅《毛主席语录》,此书不能买到,今日从吉仲借看也。   8--23,上午阅《毛泽东论文艺》。   知堂所阅《文史哲》中评《孽海花》文,可能是指徐梦湘在《文史哲》1966 年第1期发表的《评<孽海花>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   知堂读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所言“第四章”,或当为“第五章”,题目是 “所谓兄弟”。本章全讲周作人在处理家事、相待家兄上的自私,抗战期间事敌 的必然,以及写《鲁迅的故家》等三书的虚伪。   许广平的这本回忆录,由作家出版社初版于1961年5月,是许广平执笔、集 体讨论修订的。有些现有内容不是许广平原意,有些曾有内容如鲁迅认可周作人 文章、为许广平购买周作人著作等都被删除,所以周作人看到的《鲁迅回忆录》 已是一笔糊涂账。   2010年3月,由周海婴整理的“手稿本”《鲁迅回忆录》,恢复了许广平手 稿原貌,但读起来,可信处依然不多。许广平认知的局限性,社会时代的氛围, 都增加了这一章书写的难度。其中,与鲁迅决裂一节,周作人尤其在意,也尤其 不满,但周作人只是说许广平不该一再公开,而未言其不合事实,却值得后世研 究者留意。   《白石老人自传》,知堂1964年9月已读过,当时未下评语,今曰“亦颇自 佳”。能够重读,就是说,书写得不错了。   《人民首都的天桥》,张次溪编著,修绠堂书店1951年7月初版。封面题签, 陈垣。张次溪乃知堂友人。   本年度读书记录,最值得注意的,还不是读鲁迅杂文以消磨时光,而是读 《毛主席语录》,尤其是读《毛泽东论文艺》。这也是知堂日记中所记最后两次 阅读时贤之书。不知知堂展读时,是何种心情——《周作人日记》1920年4月7日 记:“毛泽东君来访。”   其时,黑云压城,风雨如晦,在劫难逃,读什么都无济于事了。“寿则多 辱”,翌年5月,苦雨斋主知堂毕命于八道湾。   十、晚年读自己的书   1963-12-19:“上午阅《书房一角》,亦颇自喜,殊可笑也。”   1964-01-28:下午“阅《看云集》,觉所为杂文虽尚有做作,却亦颇佳。垂 老自夸,亦可笑也”。   1964-08-10:“《回想录》已登载,自看亦觉新鲜。”   1964-10-27:“晚重阅《风雨谈》,对于自作的文章觉不无可取,亦可笑 也。”   1965-07-25:“下午阅关于鲁迅的二书,自己觉得不错,亦可笑耳。”   知堂晚年常叹,无聊,亦无书可看。这“无书可看”,或是指当代之书多无 可看,故有翻看己作之事。这不仅仅是顾影自怜,顾盼自雄,“文章是自己的 好”,知堂当也另有一番怀抱吧。 (XYS20250930)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