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谁抄袭了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作者:翟新明   湖南常德学者余嘉锡所著《目录学发微》,早已成为目录学史上的名著,此 不必赘言。但这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就被用于北京各大学授课的讲义,迟至60 年代才得以整理出版。而围绕着这部讲义、涉及多名著名目录学者的“抄袭”案, 则尚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在余嘉锡之婿周祖谟为《目录学发微》所作《前言》中,曾这样描述:“著 者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讲授目录学时,即以此印为讲义, 始终没有正式出版。后来学者辗转援用,甚且付印。”(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2版,第5页)但这里面实有一些问题。首先是余嘉锡在北京讲授目录学的开 始时间。   1928年,余嘉锡北上,开始在北京各高校讲授目录学。杨树达1929年7月21 日日记曾提到:“晨看余季豫北大《目录学讲义》,精辟正确,信专门之业也, 读之不忍释手。”(《杨树达日记》第3册,莫晓霞等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 版社,2024年,第904页)余嘉锡1929年4月21日所作《书仪顾堂题跋后》提及 “余作《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 版,第626页),余嘉锡本人填注的著作中亦有1929年4月北京大学讲义《目录说 发微》[《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录》(第一辑),1948年,第141页],可知1929 年4月或以前余嘉锡即已有目录学讲义印行,并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 学等校讲授,今所存尚有讲义多种。   其次,周祖谟隐晦地指出此讲义“辗转援用,甚且付印”,即是指曾被抄袭。 任继愈先生也曾提到余嘉锡讲义被人剽窃出版一事。他在回忆蔡元培的文章中, 宕开一笔,提及此事:   一次南方某大学一位教授来访,虚心请教有关目录学问题,借阅他的目录学 讲义。当时他认为还不完善,有待补充,未公开发表。不料这份讲义被那位教授 改名换姓,抢先出版。余先生为此事很伤心,上课时,对班上的学生说:“你们 都是见证人,是他抄我的讲义,不是我抄他的书啊!”   任继愈《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第118页   读来颇让人感觉心酸。这位“南方某大学”的教授是谁呢?任先生没有说明, 只是说:“现在余先生和那位抢出书的教授均已作古。当年班上听过余嘉锡先生 讲课的学生王玉哲教授(现在南开大学历史系)还健在。”但可惜的是,任先生 之文发表于1998年,王玉哲教授于2005年去世,任先生于2009年去世,已无从质 证。   不过,来新夏先生提供了一份新的材料,似乎可以用以佐证任先生所记传闻。 来先生在回忆余嘉锡的文章中记载一事称:   我在整理课堂笔记中有时也羼入自己的意见,如在“目录学用书”一题下, 擅增一语说:“近人姚名达有《目录学年表》、《中国目录学史》。但仅系言目 录学发展经过,非言目录学本身之书也。”这是我批评姚著的委婉之辞,借以自 炫读书之勤。季豫师审阅我的笔记至此,则对学术批评义正词严,毫不留情。他 将此语上下用墨笔勾去,并在眉端加批说:“姚某之书大抵剽窃余之《目录学发 微》,改头换面。余以其不足齿数,故未尝一言及之。”   来新夏《追忆“读已见书斋”主人——记余嘉锡老师》,《邃谷师友》,上 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第12页,眉批照片见第13页   姚某即姚名达,著有《目录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中国目 录学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中国目录学年表》(长沙:商务印 书馆,1940年),尤其以《中国目录学史》闻名于学界。如果余嘉锡之批语属实, 则所谓“剽窃”“改头换面”者,应是《目录学》或《中国目录学史》之一。而 姚名达曾任教于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正大学等校,也符合“南方某大学”之 说。更进一步,如果考虑到王玉哲教授1936—194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则 更可能是指1938年出版的《中国目录学史》。   不过,早在姚名达之前,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已被多方“剽窃”。乔好勤 曾注意到余氏讲义被利用的问题:   刘纪泽《目录学概论》、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和武汉大学某氏编《目录学》 (疑谭戒甫先生编)等几种书中的文字多有相同之处,到底源于何书。从出版时 间看,《目录学概论》在《目录学发微》之前,但经细读可知余嘉锡《目录学发 微》一书在正式出版前早已在北京几所学校讲过,并出过内部讲义,其中精辟之 处不胫而走,遂被各家所引用。   乔好勤《问道珞珈情自浓》,彭斐章教授七秩寿论文集编辑小组编《当代图 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论集:庆祝彭斐章教授七秩寿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1年,第18页   乔先生所称的“武汉大学某氏编《目录学》”,其编者并非谭戒甫,而是刘 异,拙文《湖南大学本〈目录学讲义〉考略》已经指出:“需要指出的是,民国 时期的大学讲义存在一定范围内的流通与利用。如刘异在武汉大学授课所用目录 学讲义两种,一题《目录学》(1933年印),一题《目录学发微》,二本内容均 同于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而在章节次序上略有不同,前者在封面即径题‘刘异 先生著’。”(《中国出版史研究》2025年第1期,第131页)署名刘异的《目录 学》和《目录学发微》均已全文影印收入《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汇编》第15册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读者自然可以对比参看,一目了然。值 得说明的是,刘异是湖南衡阳人,余嘉锡是湖南常德人,同属湘人,不知道刘异 利用余嘉锡讲义,是否获得同意。   至于乔先生所提出的刘纪泽《目录学概论》问题,则相对复杂。其实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和刘纪泽《目录学概论》中观点乃至语句用词的重复现象,前人 多有注意,但都未引到抄袭上,因为认定抄袭需要确切的证据。来新夏先生称余 嘉锡亲笔写下姚名达抄袭自己,至于是否如此,读者自然可以比对。而之所以确 认刘异在武汉大学使用余嘉锡的讲义,则是因为刘异的讲义印刷时间在1933年, 比余嘉锡在北京讲授要晚得多。但刘纪泽的问题则要更为复杂。   刘纪泽《目录学概论》系由中华书局于1931年10月正式出版,但秋枫《目录 学家刘纪泽》一文称刘纪泽《目录学概论》曾于1928、1930年分别由暨南大学、 安徽大学排印。(《新世纪图书馆》1986年第4期,第49页)今安徽大学印本未 见。上海图书馆藏有国立暨南大学铅印本《目录学概论》,与后来正式出版的中 华书局本内容相同,但此本并未标注出版时间,不知秋文何以称其为1928年印本。 如果刘纪泽《目录学概论》确实最早印制在1928年,此时余嘉锡刚刚到达北京, 二人之间恐怕还没有产生什么交集,其间如何产生抄袭,颇难猜测。   1930年,刘纪泽曾致信叶恭绰,请其为自己的《书目考》作序,并将暨南大 学铅印本《目录学概论》寄示,请其介绍出版。叶恭绰遂致信商务印书馆张元济, 但被张元济拒绝,拒绝的理由是:“刘著《目录学概论》读后,以为《万有文库》 已收入此类著述,不欲重复。已将原稿退还刘君。”(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 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42页)应该是指商务印书馆已经出版过 杜定友《图书目录学》,但鉴于后来商务印书馆还专门邀请姚名达撰写《目录 学》,则恐怕也是托词。刘纪泽《目录学概论》最终遂由中华书局出版。   说起来,姚名达和刘纪泽都是清华同学。1925年7月,清华国学研究院首次 招生,二人同时考入,同时拜入梁启超门下。1926年6月毕业时,刘纪泽的毕业 论文题目为《书目考》《书目举要补正》,姚名达的毕业论文题目为《邵念鲁年 谱》《章实斋之史学》。(见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清华汉学研究》 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1页)巧合的是,二人后来也都 进行目录学研究,刘纪泽以《目录学概论》、姚名达以《中国目录学史》闻名于 目录学研究界,而这两部著作,却都牵涉入对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的“抄袭” 案中。   任继愈先生文中专门提到余嘉锡被抄袭一事,“只是有鉴于当前假冒伪劣、 市侩习气甚炽,假烟假酒外,学术界假主编、假教授、假博导所在多有,故连类 及之。”亦是有感而发。近三十年过去,情况似乎也未有改变,而更多的抄袭案 正在发生,甚至也有被抄袭者,如余嘉锡一般无从自证,只能徒唤“是他抄我的 讲义,不是我抄他的书啊!”还要换来“毁谤”的骂名,令人感慨。由今视昔,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被抄袭的经过和证据已然无从详考,由后视今,恐怕也难 以对今日的若干抄袭进行清晰的判定吧?   同在梁启超门下的姚名达和刘纪泽,一则被余嘉锡指为抄袭《目录学发微》, 一则其著述与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有所雷同,不知是否纯属巧合?不过,刘纪 泽是否抄袭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只是根据二者的大量雷同,仅就目前所能见 及的文献而言则尚无充分证据,颇难以遽定,姑且列此存疑,留待后来继续发覆。 至于余嘉锡在来新夏先生笔记上所留下的“姚某”是否是记错了人,姚名达到底 有没有“剽窃”余嘉锡,也还可以再行考论。   按:本文有关问题思考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刘万磊博士曾提供若干 资料,并往返讨论,颇多助益,特表感谢。 (XYS20250922)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