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慢就是快”——太极拳对超长距离越野的帮助   作者:方玄昌   在越野领域有一个“常识性”经验:大众选手要想刷ITRA或UTMB表现分,应 尽可能在中短距离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   但我自己是一个显著而少见的例外。因太晚才开始练习跑步,且路跑和爬升 训练都很少(近50岁才开始跑步,至今三年,累计跑量仅三千余公里),我在短 距离赛道上是地道的跑渣;但凭借后半程不掉速的优势,我在长距离赛道上成绩 还马马虎虎,百公里在中小规模比赛中拿过名次,今年在云丘山尝试首个168, 尽管中途出了状况,浪费了时间干扰了节奏,最终还是跑进了28个小时。   导致我长距离不掉速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有一条,很可能跟我三十年前在 太极拳方面下过工夫有关。大部分人对此可能会难以理解:以舒缓著称的太极拳, 与以追速度为目标的越野跑,似乎八竿子打不着。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话题。   长距离不掉速的几大因素   未曾上过长距离、尤其是超长距离赛道的人,往往会想当然地以为,马拉松 成绩加上爬升能力,大致可以决定百公里及168越野的成绩。   其实不然。在168赛道上,一个全马破3的路跑“大神”,跑不过一个全马破 不了4,甚至没有全马成绩的“跑渣”,一点都不奇怪。这并非由于马拉松高手 爬升能力不行,事实上,这个群体由于练出了强大的心肺功能,只要稍加训练和 适应,爬升能力都不会太弱。   决定超长距离越野成绩的,说到底是一个选手的续航能力,也就是后半程能 否保持速度。影响续航能力的因素异常复杂,比较明显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针对性的长距离适应训练。常跑超长距离,身体自然会逐渐适应。但 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比赛之外的超长距离适应性训练不太现实,以70公里为百公 里热身、以百公里为168热身,诸如此类的“以赛代练”也许是唯一的方式。   其二是耐力。通过半马、全马及更长距离的路跑,堆积跑量来训练有氧能力, 依然是绝大多数选手提高续航能力最主要、也行之有效的方式。   其三是力量。不仅仅是腿部力量,还包括上肢力量,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训练, 对于超长距离比赛后半程的影响超过多数人想象。   其四是柔韧性与协调性。这一点被许多业余选手所轻视甚至忽视。在超长距 离赛道上,良好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可以显著帮助你节省体能。   其五是放松肌肉的能力。许多人都了解按摩和拉伸的好处,它们表现出的作 用是让你跑得更轻松。其实,放松肌肉还有其它多种方式。   其六是肠胃功能和熬夜能力。不难理解,超长距离赛道上,拥有一副好的肠 胃,相当于配备了一套良好的充电系统。而出发前的睡眠质量及在赛道上抵抗困 倦的能力,将直接影响你的比赛用时。   其七是了解并尊重科学。最明显的,了解身体脂肪代谢、糖代谢和乳酸代谢 的规律,对于选手合理选取补给及合理规划体能都有帮助。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在 赛道上获得其它更多的益处,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值得花多篇文章解读。   最后一项是个人体质。一些人天赋异禀,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遇不可求 ——尽管对于顶级运动员来说,这很可能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其中,第三、第四、第五这三项因素,太极拳都有所涉及。   力量和力量的使用   与公园里太极拳给人的“摸鱼”印象不同,真正的太极拳对力量的要求相当 高,这可能会出乎很多人意料。其实,即便是公园里那些“摸鱼”式的太极拳, 对于下肢的力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练习者一直采用中低架的练法,那么对于 腿脚和核心部分的力量要求将是非常高的,远超诸如跑步之类的健身要求。   与其它传统武术相似,太极拳也有专门训练力量的一些方法,但与现代健身 更强调训练肌肉的形状(所谓“练块”)不同,太极拳更强调练出肌肉的效率, 也就是看起来纤细的肌肉,却有足够的力量,同时保持良好的弹性,这样才能避 免块状的、笨重的肌肉(被称为“死肉”)影响速度。   大家都听说过“四两拨千斤”,那几乎成了太极拳的标志;但太极拳界还有 另外一句话,那就是“没有千斤之力,休想拨动千斤”,意思是只有你练出足够 强大的力量,才能够用上你的技巧。通往太极拳“四两拨千斤”技巧的是“推 手”,这是向技击过渡的一种训练(通俗解释,“推”就是摔跤,“手”就是擒 拿)。推手入门时,老师一般会让你先练“生推”,就是用全身的力气把对方推 动、推得摔出去,这是全身性的力量训练,对于四肢和核心部位的力量要求都很 高。同时还强调要练出“整劲”,实际上就是全身各部位力量的配合使用。最后 的效果,就是不但练出了力量,还练出了省力的技术。   至于太极拳拳架(套路),由于长期采用蹲姿且不允许有太大的重心起伏 (早先甚至有太极拳老师要求少年学员下蹲至八仙桌下练拳),对于腿部力量的 训练要求极高。拳架训练的要求是“举轻若重”,其实这也是全身力量配合使用 的一种练法。长期练习这样的用力方式,就可以从“举轻若重”练到“举重若 轻”,练拳时如同在空气中游泳,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的体重,完成各种复杂的 动作。   所有这些,对于越野都有巨大的帮助。纤细而有力的肌肉,可以在不增加体 重的前提下帮选手获得速度和灵活性。长期的低位蹲姿训练,可以极大提高腿部 力量,尤其是主要肌肉群的离心收缩能力,这对于越野跑的下坡至关重要——超 长距离越野的后半程,下坡技术甚至比爬升和路跑能力都更重要。而四肢及核心 力量的配合使用(省力技术),可以在超长距离越野中帮助选手大大节省体能。   协调、放松与稳定控制   太极拳在速度这方面的精髓,是从“至慢”练到“至快”。这里面的道理, 如果要深刻理解它,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去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慢练的过程中,始终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调整身体的各种姿势,让 身、手、步相互配合,依靠腰部的旋转来发力,此即所谓的“运劲如抽丝”。这 种慢,体现出两个好处:第一是让身体放松,第二是让身体协调。通过长久练习 放松自己、让身体变得高度协调,就可以练出更快的速度。拳击、散打运动员常 常用跳绳来达到这个目的,但我个人的对比体会,太极拳在这一点上很可能做得 更好、要求更全面。   在超长距离越野的后半程,大部分人的肌肉都会进入僵硬、呆板、酸、麻、 痛的状态,一些选手会通过拉伸来放松自己的肌肉,然后继续往下跑。太极拳的 长期练习者相对更不容易进入这种状态,这是因为他们会习惯性地让身体自然放 松、协调,这种“习惯性”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无需意识控制。另外,如前 文所述,太极拳对于肌肉的训练要求是避免练出块状的“死肉”,纤细而富有弹 性的肌肉也更不容易紧张。   传统武术对柔韧性有较高的要求,太极拳也不例外。在长距离越野的后程, 长期训练出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及放松肌肉的能力,让选手能更高效地使用体 能,也就更不容易进入疲劳状态。   太极拳练习中有较多的单腿支撑动作,有时在单腿支撑之下,身体及另一条 腿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这对支撑腿的力量和稳定性有相当高的要求。从 入门时步法训练开始,师父就会要求学员支撑脚“五趾扒地”,并通过踝关节和 膝关节的受力转换来调整、平衡身体。久而久之,练习者的脚掌、脚踝及膝关节 都能得到强化训练,不仅训练出力量,还能练出灵活性;同时,我们平时很少用 到的一些小肌肉也能得到强化,最后练出一种“脚底生根”的效果。   所有这些,加上前文所述通过推手练出的核心力量及全身各部位力量的协调 使用,让练习者最终获得一种自我控制能力,使身体的运动更高效。尤其是跑下 坡,对于具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选手来说,甚至可以把跑非技术性下坡当成休息。 即便后半程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只要跑一段缓下坡,体能就可以迅速恢复,效果 甚至超过同样时长的坐着或躺着休息。   局限与存疑   本文以太极拳说事,实际上,其它传统武术也有相似的特质,只是太极拳教 学中对于上述诸要领可能强调得更多、更明确。国内超长距离越野的代表性人物 赵家驹也曾学过传统武术和自由搏击,这对他的越野能力恐怕不无助益。   但太极拳也有其不足之处。与越野相关的,最明显的有三点。   其一是太极拳套路的练习有明显的左右偏向。比如陈氏太极拳的掩手肱捶, 传统套路所有这个动作都是右手冲拳;几乎所有的太极拳套路,右腿支撑都显著 多于左腿。即便现代编排的竞赛套路(比如陈氏56式)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一问 题,练习强度的左右不对称问题依然明显。   从健身和技击角度看,不对称的练法影响不大(现代搏击也大多采用不对称 练法),但对于高强度的越野来说,下肢力量的不对称可能会带来问题,它一方 面会让节省体能的优势打折扣,另一方面,有针对跑步的研究发现,左右腿力量 的不平衡可能更容易导致受伤。   其二是弹跳训练不足。尽管太极拳也有窜蹦跳跃的动作练习(比如陈氏二路 炮锤),但其对于弹跳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训练也缺乏针对性。弹跳在越野中的 应用看似不明显,但实际上,拥有较强的弹跳能力,对于复杂路段,尤其是技术 性下坡的提速帮助非常大。在这一点上,少林、武当诸派的长拳可能更有优势。   其三是高强度心肺训练不够。太极拳对于呼吸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但与跑 步、快速爬升之类的训练要求相去甚远。即便是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这种高强度 动作,对于心肺功能的锻炼与越野、马拉松相比依然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太极拳 的腹式呼吸法对于高强度运动是否有帮助,目前尚缺乏专门研究,存疑。   结论:太极拳对于超长距离越野很可能有锦上添花之效,但并不能代替长距 离有氧慢跑及爬升、弹跳等各种专项基础训练。   太极拳作为一种心身运动,其健身功效已经得到了科学证据的支持,但其训 练法对于其它运动是否有帮助,却较少有讨论和研究。无疑,太极拳在训练方法 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从认知可靠性看,科学胜于经验,经验胜于感觉。但在科 学尚未涉及到的一些微观领域,经验还是可以为生活实践提供借鉴,并可能为未 来的科学研究铺路及提供方向指引。 (XYS20250922)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