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质疑牛书丽:她的院士候选资格是否比王艳芬更强?——关于女性候选人的学术争议   作者:牛无忌   在今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牛书丽与王艳芬两位女性 学者同时出现在生命/地学领域的候选人名单上,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不仅是少 数女性候选人,更因年龄、成长路径和学术履历成为舆论焦点。牛书丽49岁,王 艳芬56岁。在院士候选中,女性比例一直较低,这主要反映了学术界女性总体人 数较少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入围,政策倾斜明显,然而,少数女性身份 让她们在候选人名单中格外突出,也意味着她们更容易承受舆论压力。值得注意 的是,新语丝此前曾两次分别几年的上界和今年的本界对王艳芬的院士候选资格 提出质疑,而今年牛书丽与王艳芬同时亮相,分别在生命科学和地学口,这两个 领域的女性候选人数分别为11人和7人。实际上,两人的研究方向均为生态学, 属于小同行。她们分列不同领域名单,显然带有策略性性意图,有意规避直接的 同行竞争。在此,不妨把两人放在一起比较,有助于揭示院士评选中潜在的问题 及女性科研人员面临的特殊关注。   一、学术与科研成就对比   1. 牛书丽的争议   一是在原创性成果与代表性论著方面,牛书丽的H指数约30-40,总发文量超 过100篇,其中不乏挂名文章(不禁让人联想到新语丝曾多次批评的黄维兵团)。 然而,她在Nature、Science正刊上毫无建树,大子刊也寥寥无几。相比之下, 全国地理与环境科学领域不乏在顶刊发表主刊文章、子刊数十篇的学者,但这些 真正的学术强者却并未申请院士。   并且,她的原创性成果并不突出,许多论文依赖学生收集的公开数据进行二 次分析,而非通过实地实验或新型模型提出突破性发现。这种短平快的方式能快 速发文章量,却缺乏创新和深度,她将之美其名曰“大数据整合”“有组织科 研”。另外,在研究方向上,她从早期生态系统研究漂移到资源管理与政策分析, 缺乏持续深耕,学术积累零散。牛书丽早期中专出身,通过非传统路径逆袭进入 科研领域,这种背景意味着科研初期积累有限,必须依赖团队协作和策略性操作 来弥补短板。   二是牛书丽曾以并列通讯作者身份出现在PNAS高影响力论文上,但该论文主 要是模型分析,要求扎实的数学与计算机理论功底。中专生逆袭的她当然并不具 备这些功底能力,圈内普遍认为她既未参与实验设计,也未做数据分析,这篇论 文更多是挂名而非实质科研。这与她如今硬挤院士门槛的姿态如出一辙:10多年 前申报杰青时,她手里还没有几件真正硬货,便与师弟私下勾兑,将名字加在这 篇PNAS论文上,摇身一变成为并列通讯作者。正是凭这篇水上漂的论文,她顺利 拿下杰青。至于当年的具体操作,外人无法证实,唯有当事人心知肚明。作为女 性申请者,她能从学术实力更强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显然不仅靠这篇论文,当 然还有其他手段。正是这些早期非典型逆袭、挂名论文、策略操作,让她硬挤进 院士候选人门槛,挂号刷了脸熟,形成黑马入围。   2. 王艳芬对照   王艳芬在行政与科研管理岗位积累大量资源,也属于女性少数派候选人。她 早期科研产出更有限,但在担任行政职务后频繁署名第一或通讯作者,也存在挂 名现象。两人的差异在于:牛书丽靠综述、挂名、非典型逆袭和策略操作黑马入 围;王艳芬靠行政资源和晚年倒挂高产凸显影响力。   二、项目与国家贡献   牛书丽主持的项目多为中型国家自然基金,缺乏国家级大项目,也无国家级 奖项。相比之下,同行中有亿级经费支持、多项国家奖励者比比皆是。牛书丽虽 承担部分科研项目,但在国家级大奖上并无突出表现。   相比较,王艳芬依赖行政平台获取项目支持,但在国家级奖项上表现同样平 平。两位女性候选人在国家贡献维度均未达到国内顶尖水平,更别说国际。   三、学术声望与影响力   牛书丽在全国地理、环境与生态学界声望有限,无正刊文章,影响力不突出。 院士不仅需要科研本事,还要赢得同行敬重。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声望有限,真 正德高望重、成果丰厚的学者大有人在,但许多人不参与院士竞争。硬要往里凑、 挂号刷脸熟,只会显露短板,抬高的身价实为虚影。   相比较,王艳芬虽有行政平台和资源影响力,但学术声望同样有限。两位女 性候选人因性别关注度高,承受舆论压力,但在学术原创性和声望上均存在严重 问题。   四、共性与质疑   牛书丽与王艳芬都存在顶尖原创成果不足、挂名现象明显、国家级重大项目 与奖项有限、学术声望不高等共性问题。院士评选本应奖励长期原创和实质贡献, 而非依赖当官晚年高产、挂名、挤门槛、挂号刷脸熟、私下手段或政策倾斜。两 位女性候选人的入围,虽体现政策导向,却暴露了学术能力评价制度的争议。   五、结语:黑马摇摆与高官光环   牛书丽比王艳芬年轻一些,牛书丽此次首次悄然闯入名单,更似一匹黑马, 与王艳芬的行政与资源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两人虽路径不同,但在学术成就、国 家贡献和学术声望等关键维度上,两人都难称出众。王艳芬是二进宫挤进候选名 单,而牛书丽则是首次悄然闯入。牛书丽是否比王艳芬更优秀?从科研原创性与 影响力来看,两者都难言合格:一个靠综述与挂名、非典型逆袭、策略操作撑场; 一个靠行政资源和晚年倒挂高产维持存在。作为女性候选人,她们的入围既反映 政策导向,也暴露了制度对学术能力评价的争议。院士帽子,本应戴在原创性强、 贡献卓著、声望卓立的人头上,而非被“黑马”“挂名”“策略操作”“刷脸熟” 的阴影笼罩。牛书丽的黑马之姿、王艳芬的高官光环,能否真正稳住脚跟,仍待 观察。院士挤兑如战场,泡沫与实绩并存,黑马随风摇摆,水上漂的挂名论文、 策略操作和挂号刷脸熟如同浮萍随时可能破碎;高官光环下的倒挂高产,也可能 在现实考量前崩塌。院士门槛前懵懂肆意乱奔,看似气势如虹,却在学术圈里留 下的是笑声、争议和未解的悬念。风起之时,黑马摇摆;泡沫破裂时,真绩显形。 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虽然仍需时间来揭晓,但学术圈自有评判。 (XYS20250922)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