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院士候选人刘继峰研究员核心科研成果不可重复   作者:曾经的合作者   方先生,您好!   特向您举报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公示材 料中编号6-5代表性成果——2019年发表于《Nature》杂志的关于银河系LB-1双 星系统存在重黑洞的研究论文。该成果曾以“发现70倍太阳质量恒星级黑洞”引 起轰动:其质量远超理论预言的恒星级黑洞质量上限,被宣称“颠覆人类对恒星 级黑洞形成的认知”,不仅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而且成为刘继峰 后续申报科技奖项的核心依据。   然而,该成果发表后,国际天文学界掀起系统性质疑浪潮,至少有八项独立 研究(DOI 列表见后),通过分析多台望远镜的高精度观测数据,证实其结论存 在严重错误。具体的结论可以分为三类:   (1)比利时鲁汶大学Abdul-Masih团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l-Badry 团队、英国阿尔马天文台Vink团队,通过分析Keck等望远镜的光谱数据、消除伴 星对模型计算的影响,结合MESA恒星演化模型,完全排除了LB-1双星系统存在70 倍太阳质量黑洞的可能性;   (2)新西兰奥克兰大学Eldridge团队、西班牙加那利天体物理研究所 Simon-Diaz团队和Lennon团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l-Badry团队,利用哈 勃望远镜和盖亚卫星等的观测数据,发现LB-1双星系统中黑洞(如果存在的话) 质量不超过21倍太阳质量,甚至只有4到7倍太阳质量;   (3)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Irrgang团队和比利时鲁汶大学Shenar团队, 进一步分析了Keck等望远镜的光谱数据,发现LB-1双星系统可能只包含一颗快速 转动Be星和一颗剥离星,不存在任何致密天体。   争议核心是刘继峰团队误判 “Hα 发射线” 来源——国际团队通过光谱分 解、模板扣除等技术确认,该谱线并非黑洞吸积盘辐射,而是伴星(B型星或Be 星)的恒星风活动或运动干扰,直接导致黑洞质量计算结果偏高超过三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刘继峰团队在2020年的两篇回复论文中,已间接认可国际 同行对“Hα发射线来源”的修正结论,实质上默认了原黑洞质量计算的关键缺 陷。但即便如此,刘继峰仍以该已被学术共同体证伪的成果作为核心支撑,于 2022年斩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对应项目“黑洞搜寻与吸积物理 研究”),且在2025年院士候选人公示材料中继续将其列为代表性成果。   根据《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国科发监〔2022〕221号)第二条第 四款,“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获得奖励、荣誉”属于明确的科 研失信行为。因此,此类已被国际权威数据证伪、且团队自身也间接承认缺陷的 成果,仍持续用于核心荣誉申报和院士资格认定,严重违背天文学术研究的实证 原则,更对我国科研诚信体系造成负面影响,亟待相关部门启动专项核查。   1. 刘继峰团队的原初论文链接为: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766-2   2. 国际质疑研究(部分)链接为: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16-x   - https://doi.org/10.1093/mnrasl/slaa004   - https://doi.org/10.1093/mnras/staa1324   - 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2038275   - 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2040253   - 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1937318   - 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1937343   - 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2450655   3. 刘继峰团队的回复论文链接为: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17-9   - 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ba49e (XYS20251020)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