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点心车阿姨”谢幕:香港传统早茶文化渐成回忆   记者:DAVID PIERSON, BERRY WANG   2025年9月18日纽约时报   最近一个工作日临近午餐的高峰时段,在香港最大的早茶餐厅之一名都酒楼, 苏艳霞从厨房走出,推着一辆堆满竹蒸笼的不锈钢餐车,进入宽敞的用餐区。   在数百名食客的喧闹声中,为了能让大家听见自己的声音,她清了清嗓子, 开始推销餐车上的美味点心。   “排骨!牛肉球!鹌鹑蛋烧卖!”   蒸笼一个接一个地被端走,苏艳霞和其他服务员穿梭于餐厅,逐桌推销他们 的食物。食客们被酱油蒸虾肠粉的香气、用荷叶包裹的糯米和腊肠的浓郁香味, 以及松软的叉烧包或光泽诱人的蛋挞所吸引,纷纷指向菜品。   如果有人点了牛肉丸,苏艳霞会按照习惯挤上些辣酱油。她还会推荐其他菜 品,比如酿青椒或小笼汤包,这是她个人的最爱。每卖出一份,她都会在白色点 菜单上盖章,统计订单,感谢顾客,然后继续转向下一桌。   正是这种亲切的互动——可以说是街头小摊与宴会厅的结合——使得像名都 酒楼这样的传统早茶店与香港其他的早茶体验截然不同。(这座城市提供的选择 非常丰富,包括米其林星级餐厅、小巷里的隐秘小店,以及那些想要随时随地, 甚至在非正常时间享用点心的人们常去的7-Eleven便利店。)   但作为香港为数不多仍在使用点心车的餐厅之一,名都将于9月27日正式关 门,结束其35年的营业历史。随之消失的,还有香港饮食文化中一个备受喜爱的 象征——点心车阿姨。   几十年来,这些通常已人至中年的女性与享誉盛名的虾饺、凤爪等经典茶点 一样,成为以茶饮配小份点心的粤式饮茶文化不可或缺的象征。   这些女性既有亲切的一面,也有粗犷的一面,这在香港的服务人员中很常见。 但她们总能以一种拿着菜单的服务员无法比拟的方式,为这座城市最珍视的饮食 习俗之一注入人情温度。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林卫说,他的家族在香港创立了名都酒楼及另外两 家餐厅。“推点心车很费力,还得友善开朗、嗓门也要够大,才让顾客能听清你 的推荐。”   62岁的苏艳霞在名都工作了近半辈子。如今她佝偻着身子推动点心车,在厚 实的地毯上缓缓前行,车身几乎挡住了视线。她戴着白色纸帽,身着熨烫平整的 传统中式立领白制服,以善于与人攀谈为荣。   “我不单只卖点心。我也喜欢和顾客聊天,告诉他们哪些比较好吃,也会关 心他们孩子的情况。他们也会问起我的身体健康。”   今年夏天,得知餐厅即将关闭,苏艳霞和其他近十位点心车阿姨都哭了。她 表示团队共事多年,早已亲如家人。对她这样年长且技能有限的劳动者来说,每 月7000至14000港元(约合6400至12800元)的普通收入已经来之不易。   “我觉得好伤心,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她说。   餐厅的关闭折射出香港的兴衰变迁。像名都酒楼这样能容纳点心车的大型餐 厅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的产物——当时毗邻的内地经济蓬勃发展,为香 港注入了充沛资金。   这类餐厅曾靠承办婚宴、行业聚会和宗亲宴盈利丰厚,数百名宾客在席间享 用昂贵海鲜和法国干邑。相比之下,早午餐时段的点心服务对利润贡献有限,毕 竟最常见的点心仅售40港元(约35元)。顾客只需买几笼点心就可以边喝茶边聊 几个小时,服务员也不会介意。   如今的经济环境已容不下这种做法。独立餐厅的婚宴市场被酒店抢占,中国 经济放缓迫使香港人缩减开支,内地毗邻城市深圳以更低价格成为强劲的餐饮竞 争对手。为求生存,香港的餐馆往往需要缩减规模保持精简。   目前仅剩少数几家仍有点心车服务的宴会厅式餐厅,例如毗邻维多利亚港的 香港大会堂美心皇宫。   多年来坚守传统绝非易事,餐厅既要满足上班族紧凑的午休用餐需求,又需 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除了点心车,名都还在餐厅中央设置了自助式点心台。   但在如此大规模的运营体系中,保持蒸饺温热、让春卷和芝麻球一直酥脆, 这些都并非易事。服务员必须善于观察现场状况,精准掌握每辆推车的备货量。   “必须不断更新点心才能保持新鲜。”46岁的林卫说道。他是家族餐饮事业 的第三代传人,他的家族是有中国血统的日裔,曾经营日本最古老的中餐馆。   自今年7月宣布歇业以来,香港市民纷纷前来用餐并拍照留念。有顾客询问 能否带走点心车上标注菜名的红色亚克力招牌作纪念(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总 有游客去推餐车,假装服务员拍照,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大厅停放的餐车轮子上加 装螺栓固定。   前不久的一个工作日,74岁的常客董伯望着满座的餐厅摇了摇头,这位退休 裁缝自餐厅开业起,除了周日,几乎每日必来。他将公众的突然关注比作终生冷 落某人,直到对方“葬礼”方才现身。   “突然来了这么多客人。生意正常时候他们都在哪儿?”他问道。   前来致意的众多人士中,有一位是2015年离开名都的点心推车阿姨李宝秀 (音)。得知餐厅即将关闭后,她的养老院特意组织了这次探访。   80岁的李宝秀仍将在名都酒楼的时光视为人生中最快乐的回忆。她尤其擅长 与不懂粤语的游客交流:解释牛肉丸是什么,她会用手指在头顶比划牛角;介绍 招牌蒸凤爪时,她就学鸡叫,指着自己的脚。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说,所有听过李宝秀讲述往事的人都知道名都。她喜欢向 访客展示一张从日本旅游杂志里剪下来的报道,照片里年轻的她正自豪地站在点 心车后。这份剪报被折好,放在一个空的蓝丁胶信封里,反复翻阅的折痕已泛白。   “我常常做梦,回到那个地方。”她说。   Tiffany May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David Pierson报道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互。他从事 新闻工作已超过20年。   翻译:Ziyu Qing、晋其角 (XYS20250922)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