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也谈院士候选人毕银丽的推荐人彭苏萍   在中国科研生态里,“推荐人”三个字分量极重。 它不仅是一纸签名,更 往往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背书, 一个评价体系的隐性指挥棒。正因如此,谁来 推荐、为什么推荐、 以何种材料和口径推荐,都是公众有权追问的题目。近日, 新语丝刊发《痛斥毕银丽与彭苏萍借钱鸣高院士之名自我吹捧》 一文,直指 “候选—推荐”链条中的多重不当之处: 既有对逝世院士名誉的“借名包装”, 也有推荐人与候选人之间近乎“保驾护航式”的反复出场,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 响。 这些指控若属实,已经不是“学术不端”的边缘地带, 而是堂而皇之地把 学术共同体的信用当作装饰带, 系在利益驱动的礼盒上,刺眼而刺鼻。   一、推荐的权力,不能变成“护送”的通行证   据新语丝文章披露:在2023年与2025年的工程院遴选中, 毕银丽的推荐人 均为彭苏萍;文章同时质疑,两度推荐的背后, 是不是一种“人为塑造声势” 的路径依赖——当“同一人连年相荐” 成为事实,推荐就可能从“基于学术评 价的独立意见”异化为“ 基于利益结盟的重复背书”。若再叠加“借名吹捧” (下文详述) 等宣传策略,推荐人就从“把关者”滑向“操盘者”,从“ 学术 责任”转成“话术包装”。这种结构性风险, 才是新语丝这波质疑的核心火药。   有人或许会说:推荐人就是表达个人学术判断,连年相荐并非原罪。 话虽 不错,但我们必须反问:当推荐与造势、宣传与投喂齐头并进, 学术评价的 “独立性”还能剩下多少?从制度理性看,推荐应当“ 能证自足”,即便没有 铺天盖地的公关、没有借名的宣传, 也经得起“可重复、可核验、可比较”的 外部审视。否则, 推荐权力就会蜕变为“护送权力”,以“学术判断”为名, 行“ 资源倾斜”之实。这不是个别人的瑕疵, 而是对遴选公信力的集体伤害。   二、借逝世院士之名“镀金”:学术共同体最不能容忍的轻慢   新语丝文章最具冲击力的指控,是所谓“ 借钱鸣高院士之名自我吹捧”。 钱鸣高是矿压学与岩层控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 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辞世,德望之重, 不言自明。若有人在公开材料或对外宣传中, 以已故 院士名义为自身成果背书、为评审加码,不仅涉嫌误导公众, 更是对逝者名誉 与专业权威的消费与消解。对一个讲究“证据— 逻辑—共识”的学术共同体而 言,借名并非“营销手段”, 而是对学术权威的挪用,对学术史叙事的污染。   必须强调:任何“借名”都绕不开三个底线问题——(1) 是否存在明确、 可核验的授权或生前书面评价?(2) 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文案拼接? (3) 是否在传播时有意无意模糊“历史尊崇”与“现实背书”的边界? 这三 问不清,所有“借名”的包装都应当被审慎对待。 学术声誉来之不易,绝非谁 的宣传素材库。   三、推荐人与候选人的“关系绑定”,该被更严格的阳光照射   回到“连年相荐”的结构性问题。推荐本应是“一锤子买卖” 的独立判断: 围绕候选人最具国际(或行业)说服力的原始创新, 讲清楚“做了什么—为什 么重要—如何被独立复核— 对领域产生了哪些可量化影响”。如果推荐人长期 以“熟悉—信任— 再推荐”的循环逻辑,形成一种“人情路径依赖”, 那就与 一流遴选的初衷背道而驰。新语丝文章直面了这种“ 关系绑定”的风险——这 不是八卦, 而是制度设计必须应答的现实张力。   学界早就知道:学术不端并不只表现为“抄袭造假”这些显性违规, 更包 括“程序性不公”“评审利益冲突”“话语权垄断” 等隐性失范。后者更难识 别,更易在“熟人社交—资源配置— 舆论造势”的闭环里温水煮青蛙。要遏止 这股暗流, 最有效的武器是“强制性的信息公开与第三方交叉核验”—— 公开 推荐文本(隐去必要隐私)、公开利益冲突申报、 公开代表性论文(含原始数 据与可重复材料链接)、 公开独立引用与批判性评价的比对清单。没有阳光, 再漂亮的“ 学术故事”都可能是舞台布景。   四、当“学术叙事”被营销逻辑挟持,推荐就可能滑向“公共误导”   新语丝文章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还因为它戳中了一个敏感现实: 当推荐 人与候选人的“学术叙事”被营销逻辑挟持, 技术概念就会被包装为“伟大突 破”,工程示范就会被叙述成“ 世界领先”,而这些“金光闪闪”的形容词, 很可能经不起同行的冷静复核。学术系统不是不需要讲述, 但任何讲述都必须 以数据为锚,以独立验证为王。把“案例—媒体— 会议—奖项”的闭环当作 “学术硬币”的正反两面, 只会把同行评议的天平砸歪。   别忘了,近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叙事过度”的恶果: 从论文同行评审的 “假邮箱”事件,到大规模撤稿的集体丑闻, 一个个教训已经把“透明、可核 验”的标尺举到了每个人眼前。 任何人、任何团队、任何推荐,一离开这把尺 子,都只有一条路: 被时间与事实无情清算。   五、彭苏萍其人:地位越高,越当自重   彭苏萍为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按照网络上的资料,其真实水 平值得怀疑,其招摇拐骗的行为应当得以调查并给大众一个实事求是交代;如果 冤枉了他,还他一个清白;如果他的不端或违法行为得以证实,就应该给予处罚。 当然,他身为“院士”,他的每一次推荐、每一段话语, 天然具有放大效应。 这种影响力应当用来“拉高标准”,而不是“ 拉低门槛”;应当用来“遏制浮 夸”,而不是“助力造势”。 越是站在塔尖的人,越要对“学术正当程序”保 持敬畏,对“ 名誉与信用”有更严格的自律。否则,塔尖摇晃,整座塔都会颤。   如果新语丝的指控成立——无论是“借已故院士之名”进行包装, 还是 “连年相荐”的关系绑定,抑或与候选人的合谋式叙事—— 都不是小节问题, 而是原则问题。它伤害的不仅是一个候选人的“ 道德分”,更是全行业的“制 度分”。   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场“程序正义”的硬仗   如何把这场公论推进到程序正义的轨道上?我建议:   立刻公开关键材料:包括推荐文本(可匿名处理私人信息)、 引用与影响 力的第三方独立统计、 代表性成果的原始数据链接与复现实验清单、 与钱鸣高 相关的全部叙述证据链(授权文书、原始字迹、录音录像、 证人证言等)。只 有材料上桌,争议才能落地。   严格的利益冲突披露:推荐人与候选人是否存在合作项目、 共同利益、师 生/上下级关系,须作强制、细化、可追责的披露, 并明确“一票否决”的回避 机制。   第三方复核与交叉评议:由领域内非合作的独立专家, 基于原始证据链开 展交叉评议;评议意见应形成书面公开摘要, 接受公众与媒体追问。   对不当“借名”零容忍:凡属借逝者名誉“镀金”的, 一律从严追责,公 开更正与致歉, 必要时触发资格暂缓或取消的程序。   否则,该愤怒的地方,就要愤怒:以逝者之名行造势之实,是对学术历史与 学术伦理的双重背叛;以“连年相荐”构筑关系护城河, 是对同行评议与开放 竞争的明目张胆的挑衅;以营销话术遮蔽证据链, 是对科学共同体基本方法论 的嘲弄与消解。   但愤怒不是为了宣泄,而是为了倒逼改变。改变的起点, 就是让一切回到 “证据与程序”的轨道上。让推荐回归“可证自足” 的学术文本,让遴选回归 “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让争议回归“ 可复核、可追责”的治理逻辑。   结语:请把名字和证据都放在阳光下   院士,不是头衔叠罗汉,不是公关的大考场, 而是对学术创造与工程贡献 的最高褒奖。推荐人手中的那支笔, 既能托举人才,也可能捅破公信。无论是 “臭名昭著”的彭苏萍, 还是任何拥有话语权的推荐者,都应明白: 你签下的 不仅是一份背书,也是一次自我审判;你守住的, 不仅是候选人的门槛,也是 学术底线。愿今番质疑, 成为一次真正的制度体检——把名字和证据都放在阳 光下, 经得住看、扛得住问、立得住久。 (XYS20250904)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