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伊犁 于 2010-12-03, 02:06:21:
回答: ZT: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 由 伊犁 于 2010-12-03, 01:51:21:
1931年6月,鲁迅为沪杭两地"一八艺社"在上海的展览会撰写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小引》,8月,鲁迅邀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举办木刻讲习所。 1932年,资助"春地画会"举办展览、开展活动。1933年,为"木铃木刻社"的《木铃木刻集》撰写序言。1934年资助木刻青年刘帆、胡一川出版《无名木刻集》,并为之作序。 从1930年至1933年,鲁迅亲自租借场地举办了三次外国原刻木刻展览会。1934年,鲁迅和宋庆龄一起挑选了55幅中国木刻和绘画交法国"Vu"杂志女记者琦达·谭丽德带去法国展览,这个名为"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后来又移至巴黎和莫斯科展出,宣传了中国新兴的木刻艺术。而由于这个展览在国外得到的好评,也为在特殊政治背景下版画的立足作用良多。此后,1935年,由平津木刻研究会发起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木刻联展,其中相当数量的展品是由鲁迅推荐的。1936年,由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展,10月巡展到上海时,鲁迅抱病参观,11 天后鲁迅在上海逝世。 鲁迅与苏联木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1925年购买《新俄美术大观》,开始接触俄国的美术,而他对于木刻的偏好,此后又不断与苏联木刻家来往,购藏苏联木刻,编辑苏联木刻作品集,不救救孩子们 1956年 野夫 从30年代起就以木刻表现民族的苦难和抗争的野夫,和他同时代的许多战友一样,在新中国仍然不停于对这一永恒主题的创作。但在完成此作后不久的1957年,野夫因为被打成右派而停止了创作。仅影响了当时的木刻青年,同时还为50年代学习苏联版画打下了基础。有关鲁迅与苏联木刻的关系,大概有这样的历程:
1930年2月5日,编《新俄画选》,收入法复尔斯基等的木刻5幅;10月14日,举办以苏联木刻为主的版画展览会。 1932年,编苏联毕斯凯莱夫的木刻插图《铁流之图》;4月30日至6月17日,三次寄曹靖华信并宣纸等,托其转苏联木刻家。 1933年8月20日,收到苏联木刻家法复尔斯基等寄来的木刻17幅;11月14日,收到曹靖华寄来的苏联版画家木刻56幅;12月,开始收集左翼作家的绘画和木刻作品200余幅,寄苏联等地展览,1934年1月9日,寄莫斯科木刻家亚力舍夫古代木版画等画册17本;20日,编苏联木刻《引玉集》;3月 1日,寄苏联木刻家协会《北平笺谱》一部;10月27日,复苏联木刻家克拉甫钦珂、冈察洛夫等信。 1936年2月17日,写《记苏联版画展览会》;22日,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参观"苏联版画展览会",并以美金20元订购木刻3幅;6月,编《苏联版画集》,并作序;此后又编苏联版画60幅而成《拈画集》。 鲁迅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许多受过鲁迅教诲或崇拜鲁迅的版画家,都把表现鲁迅的精神作为版画创作的重要题材。1956年3月9日,全国美协版画组召开会议,讨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号召全国版画家为10月开放的鲁迅博物馆创作有关鲁迅生平事迹的作品,并初步拟定了一些创作主题。后来全国版画界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出现了一大批作品。《美术》第10期出版了"纪念鲁迅先生诞生七十五周年逝鲁迅遗容 黄新波 黄新波(1915一1980),广东台山人。1933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发起组织人间画会。1950年后历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主任、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全国美协副主席。世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张望、力群、王逊、王倚、野夫、司徒乔、李桦、刘帆、赵宏本的文章,回忆或论述了鲁迅与美术的关系以及受到鲁迅教育的情况等,并发表了一批有关鲁迅的美术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版了《纪念鲁迅美术选集》、张望编辑的《鲁迅论美术》、姜维朴编辑的《鲁迅论连环画》、王明候编辑的《鲁迅先生美术活动年表资料》,以及鲁迅编辑的《凯绥·呵勒惠支版画集》。围绕着鲁迅,版画创作掀起了一个高潮,版画在新时期也得到了一次大普及的机缘。
回顾自30年代以来关于鲁迅的版画创作,其中主要作品有:曹白的《鲁迅与祥林嫂》(1935年)、力群的《鲁迅像》(1936年)、黄新波的《鲁迅遗容》(1936年调张漾兮的《路是人走出来的》(1948年)、彦涵的《鲁迅先生像》、黄永玉的《鲁迅与木刻青年谈珂勒惠支版画》、陈烟桥的《鲁迅和他的战友们》、赵延年的《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提抗议书》(1956年)、顾炳鑫的《鲁迅小说"药"插图》(1956年)、杨可扬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一角》(1958年)。可以说这一题材也是新中国版画历程中具有特色的创作。(来源: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