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姑姑的一点回忆
【全部回忆可能也就这点,反正没有更重要的被保留了。一个称为姑姑的远方亲戚,感情上并不亲,只是两家社会地位相近,有些走动而已。总之,和亲情无关。为赋新文强说亲罢了。】
一年多前,父亲告诉我我的一个堂姑去世了。我已经多年没见她,当时又忙,没多想,只觉得她走的有一点早。
【没有亲情连接的一个佐证。】
前不久打电话回国,姐姐说到某次过节请了亲戚们吃饭,姑父也来了,姑父临走前专门嘱咐说你们每年都送粽子月饼给我,现在姑姑走了,你们可别就忘了我,我还是你们家的人哦。说着就老泪纵横,听得大家跟着伤心。
【之前,从来谁也没有过一家人和被一家人的感觉。人老了情弦也老化脆弱了,一碰就断。】
后来,我发现姑父开了一个博克,半年来写的几十篇的回忆文章,还有照片。触动了我一些封存的记忆。
【主要了解源于此。】
我其实只见过姑姑屈指可数的几次,但她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作者从来没怀想过她。见过面,许多留有些印象很正常,尤其年青时见过的人和事,那时的大脑一张白纸嘛。我要是上大学那会去人家蹭过饭,连吃得哪几个菜都能记得,甚至和总体气氛协调的灯光色调都能记忆犹新。不是因为被记忆的对象有嘛特别,而是人的大脑就这么WORK的。】
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可能只有四岁。我生在灰头土脸的北方,又值物质贫乏的文革,见到如此活泼可爱的她,惊为天人。
【惊为天人是夸张说法,耳目一新的震撼感觉完全可能。重要的是:这个震撼感觉的原因和北方无关和文革无关和物质贫乏无关。
一个四岁小孩隔锅饭就如此香了,隔壁性格开朗些的阿姨就如此活泼可爱了。
灰头土脸的不是北方,是有四五小孩还要上班还要支持丈夫冬天天没亮就要去买菜晚上11点还要查封媒炉子的你妈。
中场休息,买块冰棒。